欢迎来到中国PA视讯研究会劳动教育工作委员会!

中国PA视讯研究会是由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、中国科学院、中国社会科学院、中国工程院等全国重点科研院校、科研单位和众多著名教育家、科学家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共同发起、经国务院批准、民政部核准登记、由教育部主管的全国性一级社团组织,是中国PA视讯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的最高学术团体。

全国服务热线

010-83796770

HOME 当前页面: 网站首页 > 新闻资讯

智耕者·实践者·引领者 第四章 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与实践活动开展

time.png 2025-06-07

eyes.png 9人浏览

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指南(2020-2025)

——智耕者·实践者·引领者

第四章 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与实践活动开展4.1 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

规划与功能定位 校内劳动实践基地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“核心载体”,需遵循“三结合”原则:

与专业特色结合:如机械类专业建设“智能制造工坊”,农业类专业打造“智慧农田实训区”;与育人目标结合:设置“价值观浸润区”(劳模文化长廊)、“技能训练区”(标准化车间);与资源集约结合:共享实训设备,实现“一室多用”(如3D打印实验室兼作创新劳动工坊)。

建设标准示例

指标

基础要求

标杆案例

面积覆盖率

生均实践场地≥1.5㎡(政策依据:《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标准》)

深圳某职校建成2万㎡劳动教育综合实践中心,覆盖12个专业群

设备先进性

智能制造类基地设备更新周期≤5年

江苏某职校引入工业机器人生产线,与本地企业同步技术迭代

文化渗透度

劳动文化元素(标语、展板)覆盖率达100%

浙江某职校在基地内设立“工匠精神主题馆”,年参观量超1万人次

管理机制创新

制度设计:制定《校内劳动实践基地管理办法》,明确安全责任、设备维护、课程对接流程;技术赋能: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状态实时监测,故障响应时间≤2小时;评价体系:引入“基地使用效能指数”(KPI含课程开出率、设备利用率、学生满意度)。4.2 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的合作与拓展

合作模式与资源整合

合作类型

实施路径

典型案例

订单式培养

企业提供岗位清单,学校定向输送学生参与生产性劳动

比亚迪与10所职校共建新能源车劳动实践基地,年接纳学生实习3000人次

乡村振兴定点

对接县域产业需求,建设“田间课堂”(如茶叶加工、电商助农)

湖南某职校在武陵山区设立劳动教育基地,助力当地农产品品牌孵化

城市服务嵌入

与社区、医院合作开展服务性劳动(垃圾分类督导、老年护理)

上海某职校与街道共建“15分钟劳动实践圈”,学生年均服务时长超50小时

可持续发展策略

协议规范化:签订《校企劳动教育基地共建协议》,明确双方权责(如企业提供师资、学校承担技术研发);资源共享化:建立区域劳动教育基地联盟,实现跨校、跨企资源调度(如京津冀职教联盟共享基地86个);评价双向化:企业评价学生劳动素养,学校反馈企业用工需求匹配度,形成闭环改进机制。4.3 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案例

分类实施与特色创新

生产性劳动实践项目名称:“大国工匠种子计划”实施单位:山东某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内容亮点:学生参与高铁轴承精密加工全流程,成品合格率纳入企业供应链;实行“师徒积分制”,企业导师与学生结对攻关技术难题,累计申报专利23项;劳动成果应用于中车集团生产线,直接经济效益超800万元。服务性劳动实践项目名称:“非遗守护者行动”实施单位: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内容亮点:学生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苏绣、缂丝技艺,完成作品义卖捐助乡村小学;开发“非遗+”劳动课程包,获教育部“传统文化传承基地”认证;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增收1200万元,相关案例入选《全国劳动教育优秀案例集》。创新性劳动实践项目名称:“绿色智造挑战赛”实施单位: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内容亮点:围绕“双碳”目标,设计光伏板清洁机器人、可降解包装材料等项目;联合清华大学团队开发评价系统,量化减排效能(累计减少碳排放45吨);孵化创业公司3家,获天使投资超500万元。本章小结

劳动实践基地与活动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从“纸上蓝图”转化为“脚下道路”的关键环节:

校内基地需强化“专业融合”与“技术赋能”,破解资源碎片化难题;校外基地应注重“利益共生”与“长效协同”,避免合作表面化;实践活动要坚持“分类设计”与“价值升华”,防止劳动异化为简单体力消耗。 通过“基地-活动-评价”一体化设计,职业院校可真正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“实践高地”与“创新引擎”。

(注:案例及数据均来自公开报道与政策文件,部分院校名称隐去,实际使用时可替换为具体合作单位。)

友情链接:小偷程序  镜像站群